近期,全球铜市仿佛被点燃了一把火,涨势惊人,成为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瞩目的焦点。10 月 29 日,伦敦金属交易所三个月期铜期货价一路飙升,攀升至 11146 美元 / 吨的历史新高,成功突破了 2024 年 5 月创下的前期高点,这一价格的飞跃,就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激起了千层浪,让整个金属市场都为之震动。
而在 11 月,上海市场铜价也不甘示弱,触及 89279 元 / 吨,同样创下历史新高,展现出强劲的上涨势头。11 月 13 日,长江现货 1 号铜价达到 87390 元 / 吨,实现 “六连涨”,价格的持续攀升,彰显着铜价在国内市场的火热行情 。
铜价的这一轮狂飙,并非简单的价格波动,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经济逻辑和深远的影响。铜,作为一种兼具工业属性和金融属性的大宗商品,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。它不仅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,广泛应用于建筑、电力、电子、汽车等多个领域,是现代工业的 “基石”;同时,由于其在金融市场中也具备投资和避险属性,铜价的波动往往能反映出全球经济的冷暖,被市场人士称为 “铜博士”,用以衡量经济的健康状况。此次铜价的大幅上涨,预示着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,其外溢影响也在逐渐显现,从工业生产的成本变动,到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调整,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。

这一轮铜价的狂飙,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驱动因素,金融震荡、供给瓶颈与需求革命这三大引擎的合力共振,共同推动铜价突破历史高位,在全球经济的湖面掀起层层巨浪。
10 月以来,全球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为铜价上涨拉开了序幕。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微妙转向,成为了这轮铜价上涨的 “导火索”。美国疲软的非农就业数据与不断上升的失业率,让市场对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的预期急剧升温。在全球经济的大棋盘上,美元作为关键棋子,其一举一动都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历史经验清晰地表明,美元指数下跌往往会直接推动以美元计价的铜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。当前,美元指数的下行趋势,使得非美国家采购铜的成本显著降低,就像是为全球实物需求按下了 “加速键”,刺激其迅猛增长。
同时,流动性宽松的预期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,促使全球资本在资产市场中重新布局,寻找更具吸引力的资产。铜,因其兼具工业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独特魅力,自然成为资金配置的重点目标。COMEX 铜非商业净多头持仓量的大幅增长,就是这场资本盛宴的有力证明,大量资金涌入铜市场,进一步推高了铜价。可以说,全球最大经济体转向 “预防式宽松”,为铜价上涨营造了得天独厚的金融环境,在金融市场的推波助澜下,铜价开启了一路狂飙的旅程。

今年以来,全球铜矿供应链仿佛陷入了 “多事之秋”,供应端频频亮起红灯,成为推动铜价上涨的又一强大引擎。全球多个主要铜矿相继遭遇安全事故,让本就紧张的供应局面雪上加霜。2025 年,印尼全球第二大铜矿 Grasberg 因泥石流停产,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该矿预计到 2027 年才能全面复产,直接导致了 50 万吨的供应减少,就像是在全球铜供应的大动脉上狠狠地划了一刀;智利最大地下铜矿 El Teniente 因隧道坍塌减产,月产量直接暴跌 25%,生产节奏被彻底打乱;刚果(金)的 Kakula 铜矿也因地震中断生产,年产量下调近 30%,供应缺口不断扩大。据能源顾问公司 Wood Mackenzie 测算,这几起重大事故可能导致 2025 年全球铜矿产量直接减少约 6%,供应端的紧张局势可见一斑。
除了事故的冲击,存量矿山品位下滑趋势也愈发明显,成为供应端的一大隐忧。当前,智利、秘鲁等主要产铜国的老矿山矿石品位持续下降,平均品位已从本世纪初的 1.5% 降至 0.8% 左右。这意味着,要获得同等数量的铜,需要开采和处理的矿石量直接翻倍,成本也随之直线上升,开采难度和成本的增加,限制了铜矿的供应能力。
此外,地缘政治动荡与政策变动也成为影响铜矿供应的重要风险点。智利,这个全球最大产铜国,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、社区抗议等棘手问题,这些不稳定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铜矿的预计产量,就像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;秘鲁、巴拿马等国频繁修订矿业税制,资源民族主义抬头,极大增加了项目审批难度和投资风险,让投资者望而却步;印尼、刚果(金)等新兴产铜国政策变动频繁,导致铜矿项目延期率高达 35%,进一步限制了供应弹性,使得全球铜矿供应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。在供给瓶颈的重重限制下,铜价在市场的供需博弈中不断攀升。

与供应端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全球铜需求在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的驱动下,迎来了前所未有的 “黄金时代”。人工智能行业的蓬勃发展,让铜资源成为了 AI 时代的 “新石油”,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崛起,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,数据中心作为算力的核心载体,建设规模不断扩大。据悉,一个 300 兆瓦的中型 AI 数据中心,仅电力电缆的铜消耗量就高达 1500 吨。随着 2025 年全球 AI 电力消耗占比将升至总用电量的 10%,铜需求也进入了指数级增长阶段,成为拉动铜价上涨的重要力量。
在能源领域,技术革新的浪潮也在不断放大用铜需求。新能源汽车的兴起,彻底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格局,也为铜需求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。当前,每辆新能源汽车用铜量高达 80 公斤,是传统燃油车的 4 至 5 倍,新能源汽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 “铜消费机器”。随着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,预计到 2030 年,仅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充电站的铜消耗量就将增至 100 万吨,这一庞大的数字展现出新能源汽车领域对铜需求的强大拉动作用。
太阳能、风能产业也为铜消费提供了稳定的增长点。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,太阳能、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势头迅猛。光伏电站每 GW 装机需消耗约 500 吨铜,海上风电每 GW 用铜量更是高达 600 吨,这些新能源项目的大规模建设,使得铜的需求量持续攀升。未来,由新技术革命驱动的新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,与供应端的刚性约束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,在需求的强力拉动下,铜价的上涨动力愈发强劲 。
随着铜在全球经济和新兴产业中战略地位的日益凸显,各国围绕铜资源展开的争夺愈发激烈,一场没有硝烟的资源博弈在全球范围内悄然上演。各国纷纷施展策略,力求在这场资源竞赛中抢占先机,掌控铜资源的主动权,进而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。
作为全球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力量,美国在铜资源争夺中采取了一系列强势且具有战略布局的举措。美国通过《国防生产法案》,将铜列为关键矿产,这一决策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在全球矿业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。这意味着铜在美国的战略资源体系中被提升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,后续一系列围绕铜资源的政策和行动都将以此为基础展开。
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在铜资源领域的优势,美国主导建立了 “矿产联盟”。这个联盟犹如一个资源供应的 “圈层防御” 体系,将美国与其他一些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,旨在整合各方资源,共同应对全球铜资源市场的变化,确保联盟内国家的铜资源供应安全。在这个联盟中,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,试图掌控全球铜资源的流向和定价权,使其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。
同时,美国还对智利、秘鲁、刚果(金)等矿源国强势施压,采取各种手段巧取豪夺,试图控制全球铜矿资源。美国利用其在国际金融、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,对这些矿源国施加经济制裁、政治干预等压力,迫使它们在铜矿资源的开发、出口等方面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。例如,通过操纵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政策,影响矿源国的经济发展,从而迫使它们在铜矿资源项目上向美国企业开放更多权益;或者在政治上支持亲美势力,干预矿源国的内政,为美国企业获取铜矿资源创造有利条件。美国的这些行为,充分展现了其在铜资源争夺中的野心和不择手段,也加剧了全球铜资源市场的紧张局势。
印度在铜资源的争夺中,另辟蹊径,推行 “冶炼厂换股权” 政策,试图通过独特的市场策略来保障自身的铜资源供应。印度深知自身铜矿储量有限,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铜需求,因此积极吸引国际矿业巨头在印度投资建设冶炼厂。印度以市场准入为筹码,承诺给予国际矿业巨头在印度市场的发展机会,换取它们在海外矿山项目中的股权,从而间接获得铜资源的供应。
此外,印度还在贸易谈判中积极布局,计划在与智利、秘鲁的贸易谈判中加入 “铜条款”。这一举措旨在通过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贸易协议,保障印度能够获得固定数量的铜精矿供应,为印度的铜冶炼和相关产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支持。印度的这些政策和行动,充分体现了其在铜资源供应保障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努力,虽然面临诸多挑战,但也为其在全球铜资源竞争中赢得了一定的话语权。
加拿大在全球铜资源竞争中,将重点放在了加强本土产能的提升上。9 月,加拿大在 “国家建设” 快速通道项目中列出开发两座铜矿的计划,这一计划的出台,标志着加拿大在本土铜矿资源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。加拿大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,但其在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一直存在一定的潜力可挖。通过将开发铜矿纳入国家建设的快速通道项目,加拿大能够加快铜矿项目的审批和建设进度,提高本土铜矿的产量,减少对进口铜资源的依赖。
11 月,加拿大政府依据《国防生产法案》,将关键矿产列为对国防和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矿产,进一步提升了铜的战略地位。这一举措不仅从政策层面为加拿大本土铜矿的开发提供了保障,还使得铜资源在加拿大的国家战略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。加拿大政府通过加大对本土铜矿开发的资金投入、提供政策优惠等方式,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加拿大铜矿的开发,推动本土铜产业的发展,增强加拿大在全球铜资源市场的竞争力。
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,在铜资源的争夺上一直积极寻求突破,近期更是在铜资源领域动作频频。据悉,日本国际协力银行(JBIC)及其他日本机构正计划参与雷克迪克铜矿项目,试图通过资本输出和供应重型机械等方式来控制上游资源。日本深知铜资源对于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性,尤其是在新能源、电子等领域,铜的需求与日俱增。
通过参与雷克迪克铜矿项目,日本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本输出,获得该项目的股权,从而在未来的铜资源供应中占据一席之地;另一方面,日本可以利用其在重型机械制造领域的优势,为项目供应设备,进一步加深对项目的影响力。日本的这一策略,不仅能够满足其国内对铜资源的需求,还能够通过控制上游资源,在全球铜产业链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,提升其在全球铜资源市场的话语权和竞争力。
在全球铜资源竞争的激烈浪潮中,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,面临着巨大的挑战,但也积极把握机遇,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,全力保障铜资源的安全与稳定供应,在这场资源博弈中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智慧。
为了降低对进口铜资源的依赖,增强资源供应的自主性和稳定性,中国将目光投向国内,大力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,在广袤的国土上寻找新的铜资源宝藏。“十四五” 以来,中国在青藏高原这片神秘而富饶的土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。地质勘探工作者们不畏艰险,深入高原腹地,经过不懈努力,累计新增铜资源量超过 2000 万吨,预测资源潜力更是高达 1.5 亿吨 。在这片土地上,玉龙、多龙等四个千万吨级铜矿资源基地拔地而起,成为中国铜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点。这些基地的建设,不仅提高了国内铜资源的产量,还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保障,犹如在国内铜资源供应的链条上打下了一个个坚实的 “铆钉”,增强了中国在全球铜资源市场中的底气 。
面对国内矿产资源短缺的现实,中国企业积极响应 “走出去” 战略,勇敢地迈向海外市场,掀起了一股海外找矿的热潮。中国企业凭借着卓越的技术实力、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灵活的市场策略,在国际矿业舞台上崭露头角。据《中国有色金属报》报道,截至 2021 年底,中资企业在境外控股或参股经营铜矿山 26 座,建有矿产铜总产能 222 万吨 / 年,这一产能规模甚至超过了境内矿产铜总产能 。这些海外矿山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,分布在全球各地,构建起了多元化的铜资源供应网络。通过这一网络,中国能够从不同地区获取铜资源,有效降低了因单一供应渠道受阻而带来的风险,在全球铜资源供应的棋局中占据了更为主动的位置,确保了国内铜资源的稳定供应。
技术革新是缓解铜供需矛盾的关键路径,也是中国在铜资源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。宁德时代研发的钠电池技术,犹如一颗闪耀的科技之星,为降低铜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。该技术可削减单车铜用量 35%,这一显著的减铜效果,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铜需求产生深远影响。随着 2025 年规划产能的逐步实现,钠电池技术有望替代 180 万吨铜需求,大大缓解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对铜资源的依赖压力 。除了钠电池技术,中国在其他领域也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,通过研发新的采矿、选矿、冶炼技术,提高铜资源的回收率和利用效率;在产品设计和制造环节,优化工艺流程,减少不必要的铜消耗。这些技术创新举措,从各个环节入手,全面提升了铜资源的利用效率,为应对全球铜资源紧张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。

展望未来,铜价的波动仍将是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。其每一次起伏,都紧密关联着全球产业竞争的深层逻辑,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微妙变化、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各国政策的调整。而各国围绕铜资源制定的政策和展开的行动,正如同在绘制一幅宏大的产业蓝图,深刻地塑造着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产业格局 。
随着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化,铜资源的战略地位必将更加凸显。在新能源领域,铜作为关键材料,将持续支撑着新能源汽车、太阳能、风能等产业的蓬勃发展,成为推动全球能源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;在数字经济时代,铜在人工智能、数据中心等领域的不可或缺性,将助力其成为数字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,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迈向智能化时代 。
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,临沂金属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.
Copyright © 2010临沂金属网 版权所有客服电话:0539-3188199/13345086668 传真:0539-8955596 邮编:276000 邮箱:aaaly@189.cn
在线QQ:631737566 627483933 金属群:61886030 62209891 60369467
昨日访问量统计:pv:
技术支持:临沂七星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