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屏广告位招商

新能源购置税免征时代 正在结束

发布时间:   点击量:35 次

日前,工信部、财政部、税务总局联合发布《关于2026—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》,明确了未来两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具体要求。

这一公告的发布,标志着自2014年9月开始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,在历经多次延续后,正式进入倒计时。从2026年起,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“免征”调整为“减半征收”,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.5万元。

与此同时,政策对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门槛提出了更高要求,包括纯电续航里程、能耗标准等。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,也对车企的产品规划和技术升级提出了新挑战。

免征购置税,已执行11年

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始于2014年9月,是中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。

当时,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,中国车企在技术、产业链和市场规模等方面均面临诸多挑战。政府通过免征购置税、提供购车补贴等方式,可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,刺激市场需求,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初期发展注入动力。

这一政策的实施,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自2014年以来,实现了跨越式增长。2015年,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仅为33万辆,而到2024年,这一数字已突破1000万辆,市场渗透率达到40%。


新能源购置税免征时代,正在结束


图片来源:宁德时代

购置税免征政策在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以一辆售价2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为例,免征购置税可为消费者节省约2万元,显著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竞争力。

政策还带动了产业链的快速发展。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,成本持续下降,充电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。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如比亚迪、蔚来、理想等迅速崛起,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劲竞争力。

可以说,购置税免征政策不仅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,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在过去,2017年、2020年、2022年先后三次延续该政策。202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政策实施期限再延长四年,形成“两免两减”的分阶段方案显示出政策逐步退坡的清晰信号。

从经济效益来看,这项政策的投入规模相当可观。截至2022年底,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累计免税规模超过2000亿元。据财政部此前测算,实施延长政策后,2024年至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规模总额将达到5200亿元。

然而,当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培育期走向成熟期,政策扶持减弱。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2026年至2027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减半征收,标志着长达十余年的“免征时代”即将画上句号。

车企“兜底”战打响

随着2026年购置税政策调整的临近,新能源汽车市场正迎来一波“抢购潮”。乘联分会数据显示,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129.6万辆,同比增长15.5%,渗透率提升至57.8%。

要知道,明年购车成本将因购置税减半而增加,最高差额可达1.5万元。这一变化在第四季度尤为敏感,许多车企为冲刺全年销量,纷纷推出“兜底”政策,承诺为消费者承担购置税退坡带来的差额。


新能源购置税免征时代,正在结束


图片来源:蔚来汽车

例如,蔚来于9月发布“全新ES8安心锁单方案”,承诺在2025年底前完成锁单的用户,如因车企原因需在2026年开票交付,可享受至高1.5万元的购置税差额补贴。

理想、智己、极氪等品牌也迅速跟进,推出了类似的兜底方案。此外,部分车企还结合限时保价、交付承诺等营销策略,进一步强化消费者的购车紧迫感。

有行业数据测算,仅购置税减免这一项因素,2024年第四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同比增幅可能会达50%。为此,部分车企趁热打铁,在兜底政策之外推出限时保价、交付承诺等营销策略,进一步制造消费者下单的紧迫感。

然而,车企的“兜底”行为并非长久之计。一方面,新能源汽车市场经过多年高速增长,已逐渐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。政策红利的退出,意味着车企需要依靠产品力、品牌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参与竞争。

另一方面,车企自身也面临盈利压力。尤其是造车新势力,多数企业尚未实现稳定盈利,在“兜底”的同时还需平衡研发投入与市场竞争,形势尤为严峻。

从长远来看,政策绿灯终将关闭,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。届时,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将不再依赖购置税减免,而是取决于其技术成熟度、使用成本和用户体验。

例如,插电混动车型需在纯电续航、能耗等方面持续优化,纯电动车型则需解决充电便利性和续航焦虑等问题。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,实现“油电同价”,新能源汽车才能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与燃油车抗衡。

本资讯中除公开信息外的其他数据均是基于公开信息(包括但不仅限于行业新闻、研讨会、展览会、企业财报、券商报告、国家统计局数据、海关进出口数据、各大协会和机构公布的各类数据等等),并依托废废网/道奇财经内部数据库模型,由研究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和合理推断得出,仅供参考,不构成决策建议,客户决策应自主判断,与废废网/道奇财经无关。

废废网/道奇财经对本声明条款拥有最终解释权,并保留根据实际情况对声明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的权利。

我要评论:
请输入验证码:


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,临沂金属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.

Copyright © 2010临沂金属网 版权所有客服电话:0539-3188199/13345086668 传真:0539-8955596 邮编:276000 邮箱:aaaly@189.cn

在线QQ:631737566 627483933 金属群:61886030 62209891 60369467

昨日访问量统计:pv:

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526号    鲁ICP备08100513号-2

技术支持:临沂七星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